錦灰堆-張洹個展

四月 14日, 2012-五月 27日, 2012


張洹

 

撰文/ Lucien Y. Tso

以中國古典文人藝術 — 錦灰堆 — 作為總括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洹(1965~)上個廿年中,多樣化的創作過程,是一個大膽的嘗試,對應藝術家近年來的創作媒介,與早年從事行為藝術的自我意識轉變歷程來說,無論是字詞的意義本身亦或者其所延伸的含意,立意皆為深遠。

「錦灰堆」一詞最早約略推至於元代,相傳為與趙孟頫(1254~1322)齊名之花鳥奇才錢選(1239~1301)在一次酒足飯飽之際,一時興起,就散落於桌間的魚骨剩渣、酒菜殘物,隨手就興繪製成一幅寫意雅緻的書畫橫軸,並為其題字命名,這是目前關於錦灰堆最早的記載。「集破」與「集珍」是錦灰堆的別名,「破」與「珍」於事物的本質原無所差異,價值的判斷在於主觀認知;因此「錦灰堆」一詞隱含的是中國文人從群體意識到個體自覺的過程,從自身省悟以找到新的視角,有所感觸,更進而能向外旁徵博引。

張洹最早以行為藝術為最主要的創作途徑,行為藝術透過親身實踐,是藝術家主體意識參與涉入最深的藝術形式之一。作品遍及行為、版畫、繪畫、雕塑、裝置、戲劇,足以證明他對於藝術思考的廣泛認識與了解;所完成的作品在視覺上原始生猛,但卻又能感受到概念中細膩質樸的主張。「灰」實指無用且不能入畫之物,卻能透過巧思,去發掘其中之藝術趣味而成珍錦。又「堆」為名詞原指「集合」之意,作動詞而用,方能示意香灰藝術的創作概念。期望能藉由這一詞多義的雙關指稱,傳達長久以來傳統與創新兩者勢力之間多所共通存在的可貴之處;並能藉由這次展覽,在中華文化溫潤內斂傳承的養分中,開拓出另一種視覺經驗與美學價值的典範。